Wednesday, February 19, 2020

BB級債劵違約風險

最近在連登看到上年既今日, 我選擇左租樓,冇買到~入面提到的機會成本問題就是我之前在買樓定租樓抵?租樓真係等於幫人供樓日日蝕?提到的觀點。
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理解樓主的意思,反而追著樓主說10%回報率有問題。樓主有提到買BB+債,不過他應該主要還是靠TA玩股和期權。反正今篇文的重點不在此,而是中間追post時見到很多人認為買樓風險遠比BB+企業債低,所以今篇文主要又看看買企業垃圾債的風險。

從Risk-based Capital看
其實在從零開始理財這篇文章已經有提到美國保險公司在計算Risk-based Capital時的Risk Factor。樓的Risk Factor是0.1,與CCC grade的債一樣。按提借貸的Risk Factor則是0.05,稍高於B級債的0.045
當然美國樓與香港樓風險不一樣,所以我又看了新加坡計算Risk-based Capital的Risk Factor,樓的Risk Factor是0.3,B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105,BB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05,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2,CCC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485。另外,債還會有Credit Spread Risk和Interest Rate Risk,但假如你Hold to maturity的話,違約風險才會是主要的側重點。
以上其實數字並不重要,誰知道那些數字怎樣來的?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監管機構對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高低評估:房產的風險沒有比債劵低 -- 即使是BB級別的垃圾債。


從評級機構的報告看

上面是2018 Annual Global Corporate Default And Rating Transition Study裏不同評級的違約率。以十年看的話,BB級債的違約率高達14.39%!!! 這麼高還說垃圾債劵沒有問題???我初初看到這個表也是這麼想,有14.39%損失所有本金 (-100%),而剩下85.61%大可能賺的卻只得約5%年回報,這個風險極不對稱???但別忘記美國企業債入場門檻只是USD 1K,所以你可以分散投資減低風險,這個是買樓很難做到的(正常需要過百萬首期)。我們換個方式看看,假設現在我們:
1. 投資20隻BB級債劵,持有到10年後到期
2. 違約會拿不到任何本金(這是比較保守的假設,一般違約不會total loss,一般可以拿回20%-40%的本金的,近期例子就有青海省那隻垃圾C級債XD)
3. 為方便計算,假設每隻違約債劵都在第五年違約,即是能拿5年的利息,但損失所有本金。
4. 每隻債劵一率有5%的Yield,全部不可贖回。

以Binomial Distribution計算,損失和收益會變成:

損失 概率 共收取利息(以本金算) IRR CAGR
0% 4% 50% 5% 4.1%
<=5% 20%49%-50% 4.5%-5% 3.7%-4.1%
<=10% 44%48%-50% 3.9%-5% 3.2%-4.1%
<=15% 68%46%-50% 3.4%-5% 2.8%-4.1%
<=20% 85%45%-50% 2.8%-5% 2.3%-4.1%
<=25% 94%44%-50% 2.1%-5% 1.7%-4.1%
<=30% 98%43%-50% 1.5%-5% 1.2%-4.1%
<=35% 99.5%41%-50% 0.8%-5% 0.6%-4.1%

平均算IRR有3.4% (CAGR=2.8%),99.5%也不會損失本金~

很多人一見到Junk Bond/垃圾債這個字會下意識的認為低於BBB-級的債劵風險很高,但事實上Junk Bond粗分也有BB,B,C級分別,個人認為分散(重點!)買BB級債的風險不會比高位買樓高。始終買債相對來說不太需要考慮進場的價錢,只需要考慮發債公司有沒有資不抵債的情況出現。如果發債公司不違約,你在進場時就已經知道持有到到期日內的回報。


戴頭盔先

  1. 不過就算平均計落BB級債級個風險還好,其實一切都要睇返個別公司同自己財務狀況。如果明明發債人持續出現負現金流,你卻甚麼數據都不看,單單認為有黨同政府就不怕的話,你分散多少去投資債劵也是枉然。
  2. 如果不會持有債劵到期,那麼在以上說的違約風險之上你還需要考慮利率風險和價格風險。所以債劵基金的風險比直債高,因為沒有到期日,要硬食利率風險和價格風險。
  3. 企業債和國債不同,不能發揮與股票對沖的作用。所以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債債價會和股票價格一起下跌。如果你沒有使用槓桿和計劃持有到期,那麼基本上沒有問題(雖然企業違約率會上升1%-2%,但因為分散投資,風險仍然可控)。但如果使用槓桿就會有流動性風險,請先計算自己在債價大跌的情況下會不會被斬倉。


延伸閱讀:
債券違約率高影響有多大?不同信用評等的公司債違約率統計-歷史資料
債券信用風險評估法

Tuesday, November 5, 2019

再談槓桿 - 供樓 vs IB最高槓桿比率

之前做了一個excel model計個人max affordable leverage ratio,今次想從買樓作參考研究一下最佳去槓桿比率過程

之前有說到香港買樓能賺到笑主要都是因為槓桿,那麼我們就用買樓vs租樓這個excel model看看買樓後在15年後的變化 (主要假設都沒有變,如做八成按揭,每年平均樓價升7%,利息是2.375%等):
YearLeverage ratio
07.3
14.8
23.6
33.0
52.2
71.95
101.5
151.3
如果想借Tax Loan投資 / 做期權交易的可以參考一下以上樓按的槓桿比率變化

不過如果想跟著以上槓桿比率投資REIT/債的話,恐怕就不行了。因為以IB來說,它們最大的槓桿比率一般只有3倍。
而各項投資在IB的最高槓桿比率如下:
InvestmentMax (Maintenance) Leverage Ratio
HK REIT3
SG REIT3
Corporate Bond, e.g. Microsoft  ~2
ETD, e.g. EBAYL/PRH2.5
Government Bond, e.g. TLT10-11
VOO / SPY10-11
S&P 500 Component Stock3
2800.HK / MSCI ETF3
Some small stockvarying from 1.5-2.5
GLD / SLV3
(以各樣Asset的Asset Value / Change in Maintenance Margin計算出來)
當然要留意的是IB計算要不要補倉是以整個Portfolio計算的,所以一般來說若你持有不同的資產的話,上表不一定準確,所以只是用來作參考。值得留意的是,S&P 500和國債的ETF (VOO / SPY / TLT等) 的槓桿是可以去到10-11的。所以想孖多些REIT / 債的話,記得不要把買了的VOO / SPY / 國債ETF放到另一家證劵行去哦~

Friday, November 1, 2019

買樓定租樓抵?租樓真係等於幫人供樓日日蝕?

無公信力的政府放寬按揭成數後,全世界都又開始討論買唔買樓。
有人話 (其中好多後生未買樓) 咁即係幫班收成期人士套現,等班後生的去接火棒+等你班友因為擔心俾人炒斷供而唔再反對政府任何政策。
另一邊廂,有番個錢+已經有層樓既中年以上人士個個又係到話機會黎啦,之前成人話上唔到車既就把握機會買,買自住樓無得輸ga。
而即日開始,全世界封盤,樓價即刻彈番之前跌左個10%。。。升左Over 10% la wor,仲應該買?應該聽邊個講呀?你話聽班有樓有經驗既,係咪即係等於幫手接班無良業主火棒呀?97同Sars都整唔衰個樓市,你好信班無樓的廢青?(利申,以上非本人意見,係將兩方諗法打出黎咋,唔係我唔尊重人呀吓)
今次無聊研究就試圖客觀地Quantify一下呢個時勢究竟應該把握機會買樓定係租樓算

一般黎講,其實坊間唔同Side都會同意以下買樓同租樓的好處同唔好處:
買樓的好處:

  1. 低息按揭,可以以很低成本借約360個月的人工,係一般人可以低息借盡的唯一途逕
  2. 銀行好少Call Loan,所以可以鎖死每月居住的支出
  3. 供樓利息可扣稅(一年最多可扣100k * 17% = 17,000)
  4. 有Mortgage Link高息戶口

租樓的好處:

  1. 較有彈性,香港租約通常係一年死約一年生約。基本上遇到衰鄰居 / 噁心的突發事件 (同層兇案 / 香港班有牌唔show的恐怖分子係走廊放催淚彈 / 成班福建幫係隔離等斬死你等等事件) 都可以很快搬走。
  2. 較高流動性,因不需供樓所以較低機會出現負現金流的機會
  3. 不需要理會維修費用 (Referring to 維標等等事件)

而小矮人係唔同意以下某D人所講的買樓好處的:

  1. QE放水年代,資產會升值,所以應該盡快買樓。此句前一句話資產會升值係岩的,但唔等於後句都岩。QE年代係所有資產都會升值,除左住宅其實股票債券車位等等都一樣會升值。所以QE年代你係要買優質資產,包括但不限於樓的。任何投資 (包括樓) 其實都有機會成本係入面,你買左樓,即係其實你可能會Miss左投資其他可能賺得更多錢的機會的(當年的騰訊當日的bynd?),當然都可能係避開左俾人呃的機會啦(火X森夾公仔機?)。買唔買樓,其實係應該Compare你係其他Asset的Investment Performance的。
  2. 租樓同供樓每月俾既錢差唔多,不過買樓供完之後層樓係你既,租樓唔會,只係幫人供樓。先唔講今時今日你供一定仲會俾租貴,當你呢句岩你呢句都係錯的,同樣都係因為無理會上個Point入面提到的機會成本。你租樓固然每個月係要俾租,不過你亦慳左筆首期,有D投資有道的人係可以將筆首期拎去投資賺番Over佢一年交租的數目的。做人眼界闊少少,唔好以為個個租客唔買樓就=淨識放錢入銀行蝕通漲先得架。你會話咁係得某d人識投資,散戶淨係會蝕架咋。邊個叫你買港股呀,S&P500呢十幾年平均年回報都有12%,傻既識買voo/spy就搞掂啦,嫌高風險仲可以買債分散風險,投資梗係要學啦,但你話想跟大市回報其實未必好難,更可況你買樓都係要學ga,買錯地點買錯大小一樣追不上大市升幅。
  3. 收租日日賺,咪以為樓價跌你租樓就好D先得ga,業主可以照加你租架!係,佢係加到,不過租客都可以唔租租過第二個平D既單位啫。除非你話全香港的單位都係佢既咁就話無得揀局住租啫,佢係唔係呀?租務市場其實比買樓市場大,同埋比較起來,樓價唔需要睇一般人的收入,但租金係要架。即係話,其實樓價理論上係可以無頂,不過租金一定有頂=一般人既月入,所以一般租金升幅係無樓價升幅咁勁。睇番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2012-2017年400呎單位平均升左63% (大概每年10%),但係租金只係升左47% (大概每年8%)。而且唔好忘記呢段時間其實經濟幾好,人工平均都有升4-5%,你可以話都係追唔到租金升幅,但係其實亦可以睇成租金升幅相比起樓價升幅係俾人工升幅拉低左。而當租金升到一般市民可以承受的最大程度時候,市民係會揀租個細D的單位 (呢個亦係劏房單位形成的原因) ,而唔係硬食你升個租的,因為實在硬食唔到,咁基於Supply and Demand的關係,同樣單位的租不會升到上去,而係會維持不變。當然又有班業主會話咁咪改建個單位做劏房囉,呢度就唔理呢D Case la,因為好多咁做個D人係犯法/走法律罅改建而無理會消房條例。咁你講到犯法/走法律罅呢就你有張良計,佢有過牆梯la,有人咪因為咁走去租工廈住啦,甚至有D做埋租霸添。


以上就會係一般人討論時候的理據。而通常聽完之後你都會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無法判斷出一個Optimal的結論的(所以你見班人嘈左十年都係得唔出一個共識,但係其間所講既照樣黎黎去去都係個D Points,無聊到呢)。所以小矮人就將以上的理據量化,你改下D參數做返適合自己之後就可以客觀咁得出一個結論啦。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yum-FfX8sm0hWxngF0jkSTBGpPiR2wPe1szcHq1M_4s/edit?usp=sharing

初始的Assumption:
  1. 3%通漲
  2. 如不買樓而把首期用作投資增值,年回報為8% (補充一句2009-2018 S&P 500平均年回報=12%,以50%投資S&P500 ETF + 50%投資3%-4%市政債/A級債而言,平均年回報約7.5%)。槓桿比率為2,息率為~2.95% (IB Rate / Tax Loan Rate)
  3. 價值650萬的樓租金約16,500(地產網搜尋樓盤/新聞所得)
  4. 每月償還2.75%按揭保險,印花稅,律師費及佣金等雜費為28萬
  5. 假設持有單位10年後賣出
  6. 私樓十年內的年回報為約10%,此計算為假設:未來兩年樓價因經濟差將會升0%及5%,然後因供應斷崖而年升10%,15%及20%,然後回落至10%。直到十年後因香港漸漸被中國化及失去其國際金融城市地位,每年只升5% >> 0% >> 甚至跌20%-30%之後一直橫行只跟通漲升(補充一句根據差餉及物業管理署的數據,2008-2017年平均每年樓價升幅約為12%,而CCL 2011-2018年平均每年升幅約8.7%)
  7. 租金升幅為樓價升幅的75%,即平均每年升7.4%(也是根據差餉及物業管理署的數據,2008-2017年平均每年租金升幅為6.7%)
  8. 差餉及管理費由業主支付
結果是買樓比租樓以現值計會多賺400萬:

Asset (PV)Mortgage / Rent (PV)Other Expense (PV)Net Asset (PV)
Buy & Hold 10 Years12,389,8882,938,669377,6209,073,455
Rent (Private) for 10 Years7,413,1822,337,009
5,076,173
Rent (Public Housing) / Live with parents7,413,182324,342
7,088,841
同場加映住公屋或與父母同住的數據,會比買樓賺得少但比租私樓賺得多。

或者有人睇到結論就會話都話香港地應該買樓架啦,你哂時間計呢樣計個樣咪棧搞著自己,香港地買樓邊會輸呀。不過咁就錯Lu,其實個結果對假設非常敏感,例如假設我們把持有年期改為30年的話立即會變成租樓多賺4,239萬:

Asset (PV)Mortgage / Rent (PV)Other Expense (PV)Net Asset (PV)
Buy & Hold 10 Years8,495,6210729,5677,766,054
Rent (Private) for 10 Years55,878,1435,720,582
50,157,561
Rent (Public Housing) / Live with parents55,878,143766,118
55,112,025
或者我們將平均投資年回報改成10% + 2.4 Leverage Ratio (事實上80%按揭=由初始500% Leverage Ratio降低到10年後138%),租樓亦會比買樓多賺54萬:

Asset (PV)Mortgage / Rent (PV)Other Expense (PV)Net Asset (PV)
Buy & Hold 10 Years12,389,8882,938,813377,6209,073,455
Rent (Private) for 10 Years11,375,6392,337,009
9,611,663
Rent (Public Housing) / Live with parents11,375,639324,342
11,624,330


經過輸入不同參數的測試後,會得出以下結果:
  1. 自認投資達人的話,假設樓價每年跟通漲升3%,投資總年回報要大於5.7%才能追上買樓 (長楂30年)的升幅。
  2. 假設樓的年回報=投資年回報=5% (若不槓桿),因為按揭的桿杆效應,30年計買樓會比租樓多賺763萬(以現值計)。但若槓桿3倍去投資,30年計租樓會比買樓多賺566萬(以現值計)。買樓之所以能發達,其實是因為它一開始的高槓桿效應。所以如果想以投資其他資產勝過買樓升幅的話,必須使用槓桿,否則你是很難賺取與它相同的高回報的。無可否認,對一般人而言,樓是最容易及以較低風險做槓桿的工具。
  3. 以3年期看 (因為SSD要鎖3年),樓的年回報必需高於4.4%才會比租樓賺(假設5%投資回報+2倍槓桿=7%總回報)。想現在入市可以想想經濟衰退但政府托市之下樓價可以有4.4%升幅嗎?你認為可以那就是入市的時機,你認為不可以,那就不應該入市。
注意上述的計算並不包含(1) 租樓流動性的加分,(2) 業主維修+賣樓的費用和 (3)租客給Agent的佣金。

以下呢段好主觀:
主觀地看,小矮人認為香港樓市會愈來愈像大陸的樓市,樓價愈來愈高(因為港人買樓迷思+QE),但租售比會不斷下降,因為香港經濟前景看淡(中國經濟增長減慢+香港變得愈來愈一國一制+市民質素變低 (每日150個係咩人自己諗),令市民對租金的承受能力沒有太大上升空間。)所以每年樓價增長會設定為7%,但租金增長則為4%。機會成本方面,投資設定為7%=樓價增長,槓桿系數為2。假使持貨13年(2033年左右應該會開始對2047"過渡問題"形成焦慮,俾自己一年時間出貨,所以大約持貨13年),買樓會比租樓多賺191萬。只用191萬的利潤鎖死你13年 + 幫手托住呢個崎形市場 + 時刻擔心自己屋企私有產權被侵佔的問題又究竟值唔值得呢?

Tuesday, August 13, 2019

開美國證券離岸戶口FAQ

(Refer to 之前美國劵商比較一文)
見隨著香港D黑社會越來越無法無天,好多人都開始開美國證劵戶口轉移資金,其中有好多問題,咁我見有d知既就歸納番:

1. 咁多間劵商入面,IB,CS同TD都有分國際版同香港版。如果我無其他Passport開唔到國際版,咁就算我d錢過左落香港版,將來香港淪陷左都會拎唔番d錢?

首先我地撇開sipc先 (CS同TD香港版都有,IB無),因為sipc講既係劵商執笠,當劵商仍然存在時即使當地法律改變時應該都唔會關佢事
咁而家我地就要先搞清楚所謂香港淪陷既話實際上可能的情況,主要有兩個:

1. 政府頒令凍結資產 (準確d講其實叫強搶你名下資產,因為淪陷左=無法治,所以無頒令呢回事)
2. 外匯管制/強制結匯

咁係一既情況下,香港或大陸政府的權力只在境內有效,所以如果你既資產實際上係放係外國既話,佢就搶唔到(當然佢如果知你有既話可以用你既人身安全威脅你轉返返黎,所以唔好以為轉移左資產就大安旨意做free-rider)。咁問題就黎啦,你放係IB / CS / TD香港版的資產係放係香港定美國呢?

如果我地淨係講美金/美股/美債既話,答案係美國!事實上呢三間劵商既香港分公司只係introducing firm,負責開發客戶及接受客戶訂單,實質上管有資產既係美國的清算行clearing firm:
IB HK的clearing firm是IB LLC (in US)
CS HK的clearing firm是Charles Schwab Clearing Services (in US)
TD HK的clearing firm是TD Ameritrade Clearing, Inc. (in US)
順帶一提Firstrade的clearing firm是Apex Clearing (都有sipc),兩間都係美國
所以如果就算你開既係香港版戶口,你既美元計價資產都會係放係美國,咁政府要搶你既資產都要同外國deal。當然對比起完全離岸既戶口呢d香港版證劵戶口點都無咁安全,因為始終香港分公司仍然受香港法律監管,不過比起完全本地既戶口,都叫做安全少少既。另外要小心既係放係IB既港元同港股都係存放係香港,所以你用IB HK又擔心被港共政府凍結資產既就請盡快轉美元資產!
Introducing和Clearing firm的詳細分別可參考
https://www.usastock88.com/2011/10/blog-post_20.html?m=1

咁如果唔係凍結你資產(實際上你見就算係PRC都唔多見呢個情況,除非你好有錢 / 曾經好有權,而你好有錢既話你就唔會係係度睇呢篇文而應該直接搵你律師同會計師傾),而係實施外匯管制甚至強制結匯呢?
外匯管制無一間券商可以避,因為你每年匯入的美金會有上限。而強制結匯方面,正如上面講,因為clearing firm在美國,所以唔會影響你證券戶口入面的美元資產,之但係去到呢個情況,就等於你有錢都無法係香港提出黎用,因為你無辦法匯番哂d錢番黎。不過傻的嗎,去到呢個地步你仲諗住匯番d錢番黎?!正路梗係諗計出走啦!而我問過劵商,出走之後你係當地開既新銀行戶口 (under your name)係可以拎番哂你證券戶口d錢。
而出走前既生活費呢,如果你只係相信最差都不過係變到好似而家PRC咁,咁佢個外匯管制limit USD50k一年都夠你生活用既。而如果你覺得香港淪陷會變到委內瑞拉咁既情況,咁你可以申請CS/Firstrade戶口拎Visa Debit Card。不過到個時你都係要飛去外國先可以用debit card拎到美金,好似委內瑞拉就因此衍生出貨幣觀光客,拎哂親友D信用卡係外國ATM㩒美金當手信。注意咁樣都係法犯GA。所以我都話,你到時咁有心機左避右避,不如的起心肝研究點樣出走/直情而家擺定d美金現鈔係屋企 (但會蝕通脹)。

事實上香港版戶口最大可能發生既問題反而係劵商自己選擇關左香港的分公司。好似CS的新加坡分公司上年就執左,係執之前佢地係叫客戶將所有資產轉去其他公司。呢個例子係見到錢呢local account都好小機率拎唔番,而我估計港共落Order情況去到好差既地步既時候上面呢3間公司會好似呢個Case咁執左香港間分公司叫你之後閣下自理多過佢自己執行個Order多。所以最好好開起碼2個證劵戶口等有咩事上黎可以有地方用ACATS轉走d資產囉。你話你走到漏洞開國際版都係咁話,始終當年IB被SFC罰完之後係強制將所以HK resident的account轉去香港分公司的,所以呢刻你係國際版account都其實guarantee唔到你之後都會keep住係國際版的。

2. 點樣換美金最抵?
用今日個匯率7.84731比較要換1萬美金需要幾多港幣:
IB HK:78,486(匯率=7.847, 手續費USD2)
百年找換店:78,550(匯率=7.855, 注意銀行有外幣存入限額,如HSBC advance的daily limit是USD3k,所以你要分4日存,或者俾0.25%手續費=HKD196),其他找換店匯率可上TTRate
恒生銀行:78,630 (匯率=7.863)
匯豐特選客戶/citi最近有優惠以成本價兌換外幣:78,470 (匯率=7.847)
其實你見最多都係爭HKD160 / USD20 / 0.2%
題外話,兌美元避險連埋手續費以10萬港元計用IB最多係蝕HKD1,305(假設在匯率7.85時買美金和在匯率7.75時兌番港元)。而以上面既匯率差價計,猜算用找換店兌美元避險最多都只係蝕HKD1,667=1.67%。所以而家好多人呼籲換美金去縮香港銀根,而唔係買黃金 / Yen / Bitcoin,唔係因為美金比以上的投資收益比較好,而係講緊蝕極有限。如果你信自己投資眼光既,咁當然你都可以買金 / yen / Bitcoin等等。

3. 甚麼是NRA withholding tax?
美股唔同港股,派股息 (dividend) 係要俾稅政府ga,咁每次派股息劵商就會直接扣起你30%稅唔派俾你(即係正常計你只會收到70%股息),呢30%稅就係withholding tax。
注意呢30% withholding tax只係針對股息dividend,而唔係利息interest,所以美債的利息係唔使俾稅。但係如果你買既係corporate bond ETF / Preferred stock,佢發既係dividend而唔係interest,所以一般情況下都要預扣30%。
不過,有兩種情況係不需要俾30%預扣稅的:

1. 公司大部分獲利源於美國國外,其海外所得獲利可免除股息稅。所以好多bond ETF有不會收足30% tax,如AGG就係有85%可以免稅,所以實際股息稅=15%*30%=4.5%。想知道哪隻股票可免除預扣,最簡單是看公司註冊地,如果是海外(如Prudential的優先股PRH)就不需要預扣。ETF的話可以search "qualified interest income"或者直接睇呢篇可扣稅bond etf文。ADR可以上DTCC

2. 獲利源於Government / municipal bond,所以US Treasury Bond ETF如TLT的股息不需要預扣
不過唔係每隻股票每個劵商都自動幫你退番預扣稅的。呢個時候你要自己搞退稅。
所以如果你係愛收息之人,揀劵商的時候都要考慮它會不會自動幫你退稅
Sidetrack一下,中國人買美股只需要扣10%股息稅哦,而香港和台灣都是要扣30%的。當有人跟你提香港就是中國時,你可以跟他提提這個分別。不過小矮人寧願給多20%預扣稅也不想美國視香港人如中國人。。。另外加拿大人和澳洲人的稅率是15%,如果你手持兩個的護照,請在申請證劵戶口時申報,咁就可以享受15%的股息稅率了。


4. 開美國證券戶口對家中長輩來說好像很麻煩,叫他們買3140 (hk s&p 500 etf) 做唔做到同一個效果?
不建議,因為1) 你買3140要給印花稅給香港政府,2) 成交量極低,一日平均成交量才6萬幾,3) 開支比率大, 4) 仍然Subject to HK LAW
嫌開美國證劵戶口麻煩的可以直接用HSBC / Citi買美股,有問題就問銀行職員。
其實現在的美國證券戶口都有中文介面,IB / TD HK亦可以用FPS入錢,開戶亦能全部在網上(+電話)都能辦妥,事實上並不麻煩。

Thursday, June 20, 2019

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月入應有多少?

三十而立,因這句說話令多少人在近三十時變得傍徨?
結婚了嗎?買樓了嗎?事業比起其他人來說還好嗎?
縱使你明白每個人其實並不需要按著社會規定的"正確道路"走,卻總免不了想起以上的問題。。。無他,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免不了跟他人比較。

而今天這篇文,就是看看其中一個困擾很多人的萬惡問題:30歲月入應有多少?
有人會說統計處的人均月入中位數:17,500
有人會說這不準確,因為很多人不會誠實的回答,亦不包括很多富豪根本的租金和股息收入(常見的例子就是李家誠年薪只有4位數)。
某程度上這是對的,所以今天我們不看統計處的數據,看稅局數據吧!這應該能看到工薪階層的中位數。
稅局的數據是沒有收入低於132,001的人的(大約等於月入一萬 + 有雙糧 / 一個月花紅),但因為我們的關注點是持有大學學歷的人,這部分的人可以忽略,因為大多是Part-time/大學生不會做的極低技術工作)

2016-2017年入息 納稅人數目 百分率 累計百分率
132,001 - 140,000 16,247 1% 1%
140,001 - 150,000 49,524 3% 4%
150,001 - 180,000 150,576 9% 12%
180,001 - 210,000 143,533 8% 20%
210,001 - 240,000 123,949 7% 27%
240,001 - 270,000 119,814 7% 34%
270,001 - 300,000 109,314 6% 40%
300,001 - 400,000 291,138 16% 57%
400,001 - 500,000 203,981 12% 68%
500,001 - 600,000 145,441 8% 77%
600,001 - 700,000 101,320 6% 82%
700,001 - 800,000 70,882 4% 86%
800,001 - 900,000 44,018 2% 89%
900,001 - 1,000,000 35,194 2% 91%
1,000,001 - 1,500,000 82,672 5% 96%
1,500,001 - 2,000,000 31,227 2% 97%
2,000,001 - 3,000,000 24,349 1% 99%
3,000,001 - 5,000,000 13,072 1% 100%
5,000,001 - 7,500,000 4,211 0% 100%
7,500,001 - 10,000,000 1,641 0% 100%
10,000,001及以上 2,440 0% 100%
總數 1,764,543

考慮到30歲有大學學歷平均來說大概會是公司的中低層 (AM-M grade),我們可以拿40%-50% percentile來估計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的中位數工資,即大概是300k-40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23k-31k)。但這是2016/17年度的數字,假設17-19年的人工升幅是5%,以現在的水平計算,即可合理地猜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年收入中數位是330k-44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25-34k)
若目標是成為Top 25%的打工仔的話,則是年收入550k-66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42-51k)
若目標是成為Top 10%的打工仔的話,則是年收入990k-1,10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76-85k)

上表不包括自僱人士(e.g.的士司機,保險經紀)的,但根據統計處2012年的自僱人士就業情況報告,擁有大學教育程度的自僱人士只有約四萬(自僱人士總數約廿萬),而當年薪俸稅納稅人數目約一百六十萬 ,幾乎可忽略不算。事實上根據強積金最新的報告,現在自僱人士的總數約三十萬,按2012年的比例算,擁有大學教育程度的自僱人士大約也是約6萬,不會對數據做成大影響。
至於另一點:香港有很多已經很有錢所以不工作的人嗎?根據統計處2017年的數據,25-60歲的人有405萬,其中有50萬料理家務者。而歸入統計處計算的勞動人口有328萬,所以25-60歲不是主婦又沒有工作的人其實只有27萬人。如果我們把這27萬人都歸到10M月入以上的話(這是極端的假設,因為其中應包含了拿綜援或因傷殘沒有工作的人等),稅局的表則會變成這樣:

2016-2017年入息 總數 百分率 累計百分率
132,001 - 140,000 16,247 1% 1%
140,001 - 150,000 49,524 2% 3%
150,001 - 180,000 150,576 7% 11%
180,001 - 210,000 143,533 7% 18%
210,001 - 240,000 123,949 6% 24%
240,001 - 270,000 119,814 6% 30%
270,001 - 300,000 109,314 5% 35%
300,001 - 400,000 291,138 14% 49%
400,001 - 500,000 203,981 10% 59%
500,001 - 600,000 145,441 7% 67%
600,001 - 700,000 101,320 5% 72%
700,001 - 800,000 70,882 3% 75%
800,001 - 900,000 44,018 2% 77%
900,001 - 1,000,000 35,194 2% 79%
1,000,001 - 1,500,000 82,672 4% 83%
1,500,001 - 2,000,000 31,227 2% 85%
2,000,001 - 3,000,000 24,349 1% 86%
3,000,001 - 5,000,000 13,072 1% 86%
5,000,001 - 7,500,000 4,211 0% 87%
7,500,001 - 10,000,000 1,641 0% 87%
10,000,001及以上 269,740 13% 100%
總數 2,031,843

中位數其實沒怎麼變,也是約330-440k年收入水平。(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25-34k)
Top 25%則變成770k-88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59-68k)
Top 10%則是別想了。。。因為我們已經假設了有13%的富豪了。根據花旗銀行調查,2018年淨資產有一千萬以上的千萬富翁共有51萬,平均年齡是58歲。而對比上表,百萬年收入的人已有43萬人,與51萬不算相差太遠,所以這個Adjustment應該已經有效調整了有錢人的影響。

新世紀論壇和新青年論壇在2015年也進行過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的研究(見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在2013年,約30歲的大學學歷勞工月入中位數約是22k,以5%工資增長計,以2019年計,中位數約是26k,與使用稅局的數據差不多。而Top 10%的大學學歷勞工月入則約是約52k。

至於兼職和父幹的收入估算呢,根據政府2018年第一季的數據,兼職顧員的每月收入有約5,200。假設你做婚禮攝影/化妝,一單工作約六七千,每月有兩單工作(考慮每年只有一半時間是淡季),那麼每月大約就有約13k額外收入)。租金收入方面,根據稅局2017-2018年的統計,共有約十四萬張稅單,每張稅單平均需繳付約26k的物業稅。以15%物業稅推斷,每月租金約15k。若以投資角度看,假設投資三百萬公用股,每年派發4%股息,那麼每月大概會有10k被動收入。從以上數據合理的推斷,正常打工仔從租金/兼職得到的最多都是每月多一萬到兩萬的收入。
那麼,如果我們的假設人人都有每月額外10k的其他收入,則:
30歲有大學教育背景的人年收入中位數會是約450k-56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35-43k)
Top 25%的年收入會是約670k-1,00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52-77k)
(但你真的相信有約一半30歲的打工仔會在假日做兼職/有父幹收租/投資有道嗎。。。)
Top 10%則不嘗試計算了,因為有錢人的數目和他們的被動收入難以估算。。。

總結:
1. 可以估算有大學教育程度的30歲人平均月入是25k-40k
2. 月入中位數其實不怎麼受到自僱人士,有錢人和被動收入影響。
3. 月入過五六萬的真的其實已經算高收入人群了。你可能仍然只是公司的食物鏈底層/對比有父幹的人不算甚麼,但是當你放眼全港,你真的不算低收入。請給一般打工仔一點同理心,理解一下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另一方面,令人悲哀的是,即使你屬於高收入人群,你在香港也是難以找到一個安居之處。。。

而以上其實這些都是參考數據而已。
你的收入比中位數高又怎樣?當錢能滿足了基本需求後,其實你會發覺精神上的追求和健康會比錢更重要。
收入比中位數低也不用傷心,每人也活在不同的時區,J.K.Rowling和肯德基上將也是過了三十歲才成功的。
這個數據小矮人覺得比較有用的地方,大概是拿來想一想自己需不需要轉工/轉行/變相搞生意。因為若你在公司的上司(甚或那個行業)也拿不到以上計算的中位數的話,大概就代表那間公司/行業絕對沒有錢途。如果你其實沒有那麼熱愛那份工作,那麼在三十而立的這個時候,給點勇氣找其他工作/自己創業吧!以人均壽命八十歲看,你的壽命其實還有五十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