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自己在美股若大跌時撈貨的購買力,今天又再研究了IB的Margin Requirement:
1. 不同資產的槓桿比率
之前有用Asset Value / Maintenance Margin Change試過IB各種資產的最高槓桿比率
最近卻又在IB的官網直接找到不同資產的Margin Ratio:
Stock - 基本上25%-50%
Fixed Income
- 國債 - < 10%
- 市政債 - 25% (investment grade), 50% (Speculative Grade), 75% (Junk Grade)
- 企業債 - 使用VaR計算
Options - 自己睇
Mutual Fund - 25%
最後加上Portfolio Margin的Adjustment
或者可以直接在Report > Margin Report Run報告看自己各持股的Margin Ratio
以上都是只作參考,自己試Asset Value / Maintenance Margin Change 應該會比較準確
另外IB可能會更新Margin Ratio,通常會有Email通知,但亦曾有人在Forum上反映IB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增加10% %Change的Margin Ratio Requirement
2. Liquidation Rule
當Excess Liquidity=0時,如果是股票,IB會Liquidate (Excess Liquidity Deficit * 4) 的金額
具體Liquidate次序不知道,但在TWS裏可以設定某一隻Security最後才Liquidate (Add Column > Set Liquidate Last)
3. 計算自己現在離Margin Call的Buffer
假設Maintenance Margin不變(即價格下跌不會令Maintenance Margin上升,因為相對應Margin Ratio可能增加),你離Margin Call的Buffer等於:
x% = Excess Liquidity / Gross Position Value = 你的資產跌x%就會被Call Margin
4. 購買力計算
IB雖然有顯示Buying Power,但如果你真的用完你的Buying Power你就沒有Buffer了,可能資產價格跌1%你也會被Call Margin,所以在有Buffer的情況下Buying Power我想應該這樣算:
[(Excess Liquidity)*(1-Buffer%) - (Borrowed Cash)*Buffer%] / (Margin Ratio + Buffer%)
如果我用25% Margin Ratio + 30% Buffer計算,得出的Buying Power只會是IB顯示的約17%。。。
如果我用25% Margin Ratio + 0% Buffer計算,得出的Buying Power也比IB顯示的少,我是真的搞不懂IB怎樣計算Buying Power,不過我想使用上面的算式算會比較保險,起碼得出來的數字比較接近用親身使用TWS試的數額。
有人可能會以Leverage=2作為安全標準,不過因為每人的Portfolio都不同我想實際上Leverage Ratio大於2也有可能是安全的,試想一下如果你的portfolio是80% VOO + 20% TLT,你的Maintenance Margin可只是10%,即使是Leverage=2也有很多Buffer。當然長期來說Leverage > 2是不健康的 (即負債>淨資產),但在大跌市時若想撈底投機+持續有穩定現金流的情況下或許是可以嘗試操作的?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理財 - 槓桿.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理財 - 槓桿. Show all posts
Sunday, February 23, 2020
Tuesday, November 5, 2019
再談槓桿 - 供樓 vs IB最高槓桿比率
之前做了一個excel model計個人max affordable leverage ratio,今次想從買樓作參考研究一下最佳去槓桿比率過程
不過如果想跟著以上槓桿比率投資REIT/債的話,恐怕就不行了。因為以IB來說,它們最大的槓桿比率一般只有3倍。
而各項投資在IB的最高槓桿比率如下:
(以各樣Asset的Asset Value / Change in Maintenance Margin計算出來)
當然要留意的是IB計算要不要補倉是以整個Portfolio計算的,所以一般來說若你持有不同的資產的話,上表不一定準確,所以只是用來作參考。值得留意的是,S&P 500和國債的ETF (VOO / SPY / TLT等) 的槓桿是可以去到10-11的。所以想孖多些REIT / 債的話,記得不要把買了的VOO / SPY / 國債ETF放到另一家證劵行去哦~
之前有說到香港買樓能賺到笑主要都是因為槓桿,那麼我們就用買樓vs租樓這個excel model看看買樓後在15年後的變化 (主要假設都沒有變,如做八成按揭,每年平均樓價升7%,利息是2.375%等):
Year | Leverage ratio |
0 | 7.3 |
1 | 4.8 |
2 | 3.6 |
3 | 3.0 |
5 | 2.2 |
7 | 1.95 |
10 | 1.5 |
15 | 1.3 |
如果想借Tax Loan投資 / 做期權交易的可以參考一下以上樓按的槓桿比率變化
不過如果想跟著以上槓桿比率投資REIT/債的話,恐怕就不行了。因為以IB來說,它們最大的槓桿比率一般只有3倍。
而各項投資在IB的最高槓桿比率如下:
Investment | Max (Maintenance) Leverage Ratio |
HK REIT | 3 |
SG REIT | 3 |
Corporate Bond, e.g. Microsoft | ~2 |
ETD, e.g. EBAYL/PRH | 2.5 |
Government Bond, e.g. TLT | 10-11 |
VOO / SPY | 10-11 |
S&P 500 Component Stock | 3 |
2800.HK / MSCI ETF | 3 |
Some small stock | varying from 1.5-2.5 |
GLD / SLV | 3 |
當然要留意的是IB計算要不要補倉是以整個Portfolio計算的,所以一般來說若你持有不同的資產的話,上表不一定準確,所以只是用來作參考。值得留意的是,S&P 500和國債的ETF (VOO / SPY / TLT等) 的槓桿是可以去到10-11的。所以想孖多些REIT / 債的話,記得不要把買了的VOO / SPY / 國債ETF放到另一家證劵行去哦~
Wednesday, June 5, 2019
槓桿錢搵錢?試計出個人Optimum leverage ratio
最近在想槓桿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負債,然而這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事實上這代表沒有善用資產,看看上市公司,99.9%的debt ratio (liab/net asset)是大於0的。善用槓桿,可加大回報。當然,另一方面也會倍大損失,嚴重者甚或會陷入流動性資金不足致破產的危機。
最好的槓桿比率是多少呢?
研究上市公司的話一般threshold是debt ratio<100% (資產足以還債)。但對個人來說,因為借錢渠道和能力比公司少,debt ratio絕對應該比100%小。上網查查的話:
1)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Adam Kantrovich說做生意的話debt ratio>30%會影響借錢能力
2) 有網站說optimal debt ratio是15%-35%
3) 以政府辣招看,600萬以上樓要四成首期,出租是供過五成,所以可看作對較穩定的資產,debt ratio最好<100%-150% (個人認為首置的八九成按揭是將價就貨的考慮,故不以此作標準)
1)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Adam Kantrovich說做生意的話debt ratio>30%會影響借錢能力
2) 有網站說optimal debt ratio是15%-35%
3) 以政府辣招看,600萬以上樓要四成首期,出租是供過五成,所以可看作對較穩定的資產,debt ratio最好<100%-150% (個人認為首置的八九成按揭是將價就貨的考慮,故不以此作標準)
目前以個人計能槓桿的可能性有:
1) 物業貸款 - 無物業這項可以pass,目前亦未敢把大半資產當首期去買樓,始終未見有心水合價樓盤,無自住需求下不想將價就貨
2) 股票及債券孖展 - 目前ib可做到4%息,可納入考慮,但資產過少未到10萬免ib月費,要計過划算才能決定
3) 期權 - 最常見。可不需按金 (持有股票/美股有足夠資產可naked short) 及有到期日相對容易計算目前流動性是否足夠
1) 物業貸款 - 無物業這項可以pass,目前亦未敢把大半資產當首期去買樓,始終未見有心水合價樓盤,無自住需求下不想將價就貨
2) 股票及債券孖展 - 目前ib可做到4%息,可納入考慮,但資產過少未到10萬免ib月費,要計過划算才能決定
3) 期權 - 最常見。可不需按金 (持有股票/美股有足夠資產可naked short) 及有到期日相對容易計算目前流動性是否足夠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