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0, 2019

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月入應有多少?

三十而立,因這句說話令多少人在近三十時變得傍徨?
結婚了嗎?買樓了嗎?事業比起其他人來說還好嗎?
縱使你明白每個人其實並不需要按著社會規定的"正確道路"走,卻總免不了想起以上的問題。。。無他,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免不了跟他人比較。

而今天這篇文,就是看看其中一個困擾很多人的萬惡問題:30歲月入應有多少?
有人會說統計處的人均月入中位數:17,500
有人會說這不準確,因為很多人不會誠實的回答,亦不包括很多富豪根本的租金和股息收入(常見的例子就是李家誠年薪只有4位數)。
某程度上這是對的,所以今天我們不看統計處的數據,看稅局數據吧!這應該能看到工薪階層的中位數。
稅局的數據是沒有收入低於132,001的人的(大約等於月入一萬 + 有雙糧 / 一個月花紅),但因為我們的關注點是持有大學學歷的人,這部分的人可以忽略,因為大多是Part-time/大學生不會做的極低技術工作)

2016-2017年入息 納稅人數目 百分率 累計百分率
132,001 - 140,000 16,247 1% 1%
140,001 - 150,000 49,524 3% 4%
150,001 - 180,000 150,576 9% 12%
180,001 - 210,000 143,533 8% 20%
210,001 - 240,000 123,949 7% 27%
240,001 - 270,000 119,814 7% 34%
270,001 - 300,000 109,314 6% 40%
300,001 - 400,000 291,138 16% 57%
400,001 - 500,000 203,981 12% 68%
500,001 - 600,000 145,441 8% 77%
600,001 - 700,000 101,320 6% 82%
700,001 - 800,000 70,882 4% 86%
800,001 - 900,000 44,018 2% 89%
900,001 - 1,000,000 35,194 2% 91%
1,000,001 - 1,500,000 82,672 5% 96%
1,500,001 - 2,000,000 31,227 2% 97%
2,000,001 - 3,000,000 24,349 1% 99%
3,000,001 - 5,000,000 13,072 1% 100%
5,000,001 - 7,500,000 4,211 0% 100%
7,500,001 - 10,000,000 1,641 0% 100%
10,000,001及以上 2,440 0% 100%
總數 1,764,543

考慮到30歲有大學學歷平均來說大概會是公司的中低層 (AM-M grade),我們可以拿40%-50% percentile來估計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的中位數工資,即大概是300k-40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23k-31k)。但這是2016/17年度的數字,假設17-19年的人工升幅是5%,以現在的水平計算,即可合理地猜30歲持有大學學歷的人年收入中數位是330k-44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25-34k)
若目標是成為Top 25%的打工仔的話,則是年收入550k-66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42-51k)
若目標是成為Top 10%的打工仔的話,則是年收入990k-1,100k(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76-85k)

上表不包括自僱人士(e.g.的士司機,保險經紀)的,但根據統計處2012年的自僱人士就業情況報告,擁有大學教育程度的自僱人士只有約四萬(自僱人士總數約廿萬),而當年薪俸稅納稅人數目約一百六十萬 ,幾乎可忽略不算。事實上根據強積金最新的報告,現在自僱人士的總數約三十萬,按2012年的比例算,擁有大學教育程度的自僱人士大約也是約6萬,不會對數據做成大影響。
至於另一點:香港有很多已經很有錢所以不工作的人嗎?根據統計處2017年的數據,25-60歲的人有405萬,其中有50萬料理家務者。而歸入統計處計算的勞動人口有328萬,所以25-60歲不是主婦又沒有工作的人其實只有27萬人。如果我們把這27萬人都歸到10M月入以上的話(這是極端的假設,因為其中應包含了拿綜援或因傷殘沒有工作的人等),稅局的表則會變成這樣:

2016-2017年入息 總數 百分率 累計百分率
132,001 - 140,000 16,247 1% 1%
140,001 - 150,000 49,524 2% 3%
150,001 - 180,000 150,576 7% 11%
180,001 - 210,000 143,533 7% 18%
210,001 - 240,000 123,949 6% 24%
240,001 - 270,000 119,814 6% 30%
270,001 - 300,000 109,314 5% 35%
300,001 - 400,000 291,138 14% 49%
400,001 - 500,000 203,981 10% 59%
500,001 - 600,000 145,441 7% 67%
600,001 - 700,000 101,320 5% 72%
700,001 - 800,000 70,882 3% 75%
800,001 - 900,000 44,018 2% 77%
900,001 - 1,000,000 35,194 2% 79%
1,000,001 - 1,500,000 82,672 4% 83%
1,500,001 - 2,000,000 31,227 2% 85%
2,000,001 - 3,000,000 24,349 1% 86%
3,000,001 - 5,000,000 13,072 1% 86%
5,000,001 - 7,500,000 4,211 0% 87%
7,500,001 - 10,000,000 1,641 0% 87%
10,000,001及以上 269,740 13% 100%
總數 2,031,843

中位數其實沒怎麼變,也是約330-440k年收入水平。(以每年十三個月糧計算,即月入約25-34k)
Top 25%則變成770k-88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59-68k)
Top 10%則是別想了。。。因為我們已經假設了有13%的富豪了。根據花旗銀行調查,2018年淨資產有一千萬以上的千萬富翁共有51萬,平均年齡是58歲。而對比上表,百萬年收入的人已有43萬人,與51萬不算相差太遠,所以這個Adjustment應該已經有效調整了有錢人的影響。

新世紀論壇和新青年論壇在2015年也進行過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的研究(見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在2013年,約30歲的大學學歷勞工月入中位數約是22k,以5%工資增長計,以2019年計,中位數約是26k,與使用稅局的數據差不多。而Top 10%的大學學歷勞工月入則約是約52k。

至於兼職和父幹的收入估算呢,根據政府2018年第一季的數據,兼職顧員的每月收入有約5,200。假設你做婚禮攝影/化妝,一單工作約六七千,每月有兩單工作(考慮每年只有一半時間是淡季),那麼每月大約就有約13k額外收入)。租金收入方面,根據稅局2017-2018年的統計,共有約十四萬張稅單,每張稅單平均需繳付約26k的物業稅。以15%物業稅推斷,每月租金約15k。若以投資角度看,假設投資三百萬公用股,每年派發4%股息,那麼每月大概會有10k被動收入。從以上數據合理的推斷,正常打工仔從租金/兼職得到的最多都是每月多一萬到兩萬的收入。
那麼,如果我們的假設人人都有每月額外10k的其他收入,則:
30歲有大學教育背景的人年收入中位數會是約450k-56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35-43k)
Top 25%的年收入會是約670k-1,000k(以每年十三個月計算,即月入約52-77k)
(但你真的相信有約一半30歲的打工仔會在假日做兼職/有父幹收租/投資有道嗎。。。)
Top 10%則不嘗試計算了,因為有錢人的數目和他們的被動收入難以估算。。。

總結:
1. 可以估算有大學教育程度的30歲人平均月入是25k-40k
2. 月入中位數其實不怎麼受到自僱人士,有錢人和被動收入影響。
3. 月入過五六萬的真的其實已經算高收入人群了。你可能仍然只是公司的食物鏈底層/對比有父幹的人不算甚麼,但是當你放眼全港,你真的不算低收入。請給一般打工仔一點同理心,理解一下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另一方面,令人悲哀的是,即使你屬於高收入人群,你在香港也是難以找到一個安居之處。。。

而以上其實這些都是參考數據而已。
你的收入比中位數高又怎樣?當錢能滿足了基本需求後,其實你會發覺精神上的追求和健康會比錢更重要。
收入比中位數低也不用傷心,每人也活在不同的時區,J.K.Rowling和肯德基上將也是過了三十歲才成功的。
這個數據小矮人覺得比較有用的地方,大概是拿來想一想自己需不需要轉工/轉行/變相搞生意。因為若你在公司的上司(甚或那個行業)也拿不到以上計算的中位數的話,大概就代表那間公司/行業絕對沒有錢途。如果你其實沒有那麼熱愛那份工作,那麼在三十而立的這個時候,給點勇氣找其他工作/自己創業吧!以人均壽命八十歲看,你的壽命其實還有五十年呢!

Friday, June 7, 2019

可退稅的Bond ETF

參考
https://golazylife.com/2019/04/07/2019更新-歷年美股etf-30預扣稅自動退稅比例/
https://www.ishares.com/us/literature/tax-information/qualified-interest-income-qii-percentages-2019.pdf
https://us.spdrs.com/public/SPDR_American_Jobs_Creation_Act_QII.pdf
整理了可退稅的Bond ETF:

ETF UK Version Holdings Tax Returnable YTM YTM after Witholding Tax Duration Expense Ratio Avg. Daily Share Avg. Spread
TLT >20yr US Treasury 100% 2.90% 2.90% 17.37 0.15% 8.4M 0.01%
IEF 7-10yr US Treasury 100% 2.46% 2.46% 7.48 0.15% 4.1M 0.01%
IEI 3-7yr US Treasury 100% 2.30% 2.30% 4.46 0.15% 0.8M 0.01%
SHY
1-3yr US Treasury 100% 2.30% 2.30% 1.81 0.15% 2.4M 0.01%
AGG IUAG US Investment-grade Bond 85% 2.98% 2.85% 5.82 0.05% 4.1M 0.01%
LQD LQDE US Investment-grade Bond 73% 3.74% 3.44% 8.49 0.15% 8.4M 0.01%
BND US Investment-grade Bond 87.5% 2.95% 2.84% 5.81 0.04% 2.7M 0.01%
HYG IHYU US high-yield corporate bond 50-65% 6.04% 5.22% 3.28 0.49% 19.3M 0.01%
SHYG
0-5yr high-yield corporate bond 60-70% 6.23% 5.58% 2.05 0.3% 0.6M 0.02%

AGG, LQD和HYG會有不需要扣稅的英國版ETF,Expense Ratio會較高和Volume會較少。
可看到追蹤投資級債券的ETF現在只有約3% - 4%,而Junk Bond ETF則是6%。感覺自己買直債的回報會比較好,或者亦可考慮投資REIT(US REIT ETF VNQ只能退30%,所以買REIT也是買外國REIT/ETF比較好)

Thursday, June 6, 2019

為甚麽不鼓勵大家買儲蓄保/年金

保險agent最喜歡賣儲蓄保/年金,說幫助你投資+儲蓄,但小矮人是十分不建議別人買儲蓄保/年金 (政府年金另計)的(自己年少無知時亦曾中招,幸好現在已過了流動性不足的年期,現在把它當成是長期定期作一部分資產配置),因為:

1. 儲蓄保都有人壽成分,所以儲蓄保的保費除了有用作投資外亦包括了人壽的保費。而它裏面的人壽對於沒有小孩沒有高負債的人來說基本沒用,而對於有經濟負擔的人來說人壽保障又不夠多(一般只賠現值約一百萬,不足夠支付按揭餘額 + 家庭開支 + 子女教育開支),可謂花了錢卻無用武之地。

2. 儲蓄保/年金一般回本期逾十年,中間退保會虧錢。而要賺多於定期利息的話 (現在美元一年定期存款年都有約3%利息),一般需要等約廿年,流動性極為不足。

3. 儲蓄保/年金通常平均年回報(IRR)只有約3%-5%(儲蓄保年回報的計算可看此Excel File)看似不錯但其實你若懂投資債券/優先股的話,以差不多風險算取得4%(A-級的Goldman Sachs債券) - 6%(Prudential就有推出5.75%優先股)不難。而債券到期也是能取回本金的(年金若不是早期身故的話連本金也取不回),而中間也能隨時買賣,流動性比儲蓄保/年金好。而買美債/優先股開一個美國劵商戶口就可以了,其中的買賣上網都能做到,比買儲蓄保和年金還方便。小矮人覺得香港儲蓄保和年金風氣盛行只不過是欺負香港人在香港買債券很困難(入場費多是一百萬以上,而且多經Private banking買賣)而一般人又不知道可以很容易開一個美國劵商戶口買賣美債/優先股而已。

不過Side Track一下,常聽到有人說與其買儲蓄保不如買盈富基金和All in騰訊賺得多,但這兩樣是不能比較的。因為買股票風險比買儲蓄保/年金大得多。所以以上的例子小矮人是拿投資級的債券和優先股比較,這樣兩者所要承受的風險就不會差距太大。當然如果不介意承受風險的話,月供不同的ETF也是一個好選擇。

4. 儲蓄保的紅利通常是不保證的。而根據往蹟,不同公司的紅利實現率差異甚大,從50%到100%都有。(不同公司歷年的紅利實現率可在以下網站找到:AIAPrudentialManulifeSun LifeBOC Life中人壽)如果不計算不保證紅利,一般儲蓄保的年收益更只有約0% - 2%。

雖然說了這麼多缺點,但儲蓄保是有一個情況下值得買的,那就是你作為外國人來避稅!所以你看到有很多大陸人喜歡來香港買美金保險,因為他們能透過這個來避稅和走資!作為一個一般香港人,而本地又沒有資本增值稅,遺產稅和資本轉移限制的時候,你有需要買儲蓄保嗎?而年金雖說也可以扣稅,但即使假設能扣除最高一萬元稅額,網上看別人計算年回報IRR都只是2%-4%,其實影響不大。
相關文章:

政府年金呢,卻又是另一回事。因為政府年金背靠的是香港政府,而香港政府評級是AA+,所以政府年金的風險差不多等於零(當然送中條例和萬億填海計劃通過後是否能維持這麼低就見人見智了,唉)。雖然回報也很低,但可謂是一個Reasonable trade off。極怕風險的人是可考慮購買政府年金以分散風險的。而且申領長者生活津貼時資產限額是不包括政府年金的,對積蓄不多卻又有些棺材本的老人家來說,把積蓄買了年金後每月能領年金又能領長者生活津貼,其實是划算的(每月多領現值約一千的津貼能把年回報增加約1%-2%)。

美國劵商比較

Updated @ 05/30/2020
- TD在2019年11月尾已被CS收購
- Firstrade referral promotion program在2019年10月已經完結

香港常用能買賣美國證劵的公司有Interactive Brokers (IB),Firstrade,TD Ameritrade (TD),,Charles Schwab (CS),E*Trade,e-Toro,富途,SoFi (8 securities),HSBC,Citibank,以下是它們的比較:

IB Firstrade TD CS E*Trade E-Toro 富途 SoFi HSBC HK Citibank HK
離岸性
開國際版戶口需要非香港住址證明 Yes No No (需郵寄申請) No No (需郵寄申請) No N/A N/A N/A N/A
Clearing Firm IB LLC Apex Clearing TD Ameritrade Clearing Inc Charles Schwab Clearing Services E*TRADE Clearing LLC Unknown Unknown Unknown HSBC Securities USA Inc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c.
Visa Debit Card No >USD 25k可申請,提款需付3%手續費(每月第一次提款免費 No 使用國際版+非香港住址證明可申請,提款無手續費 No No No No Ordinary Bank Service Ordinary Bank Service
可買賣產品
可買賣美債 Yes Yes 只有國際版能買 Yes (香港版某些債券並不能買賣) Yes No No No No No
可買賣美股期權 Yes Yes Yes 只有國際版能買 Yes No Yes No No No
可買賣外國證劵 Yes No No No No Yes, but CFD only 港股+A股 港股 港股+A股 港股+A股
收費
兌換美金 成本價 + USD2 須先在銀行/找換店兌換美金 =ICBC HK兌換價 Unknown 須先在銀行/找換店兌換美金 須先在銀行/找換店兌換美金 須先在銀行/找換店兌換美金 貴/可在銀行先兌換 貴/可在銀行先兌換 最便宜 (至12月31日)
存入款項費用 港元免費 (FPS), 美金須電匯到美國Citibank 須電匯到美國BMO 港元免費 (FPS) / 可郵寄美元 / 港元支票到香港辦公室 可郵寄美元 / 港元支票到香港辦公室 或
直接電匯到美國Citibank (可使用第三方帳戶e.g. TransferWise)
須電匯到美國 可使用Credit Card / Paypal存入款項 免費 免費 免費 免費
提出款項費用 每月一次免費提款 (美金須付匯入費用) USD35 + 匯入費用 USD25 + 匯入費用 USD25 + 匯入費用 USD25 + 匯入費用 USD25 + 匯入費用 免費 中銀及匯豐免費, 其他USD2 免費 免費
轉出股票費用 免費 ACAT部分轉帳USD55
全部轉帳USD75
ACAT部分轉帳免費 ACAT部分轉帳USD25
全部轉帳USD50
ACAT部分轉帳USD25,全部轉帳USD75 No Info DTC一隻USD100 DTC一隻USD48 Unknown DTC一隻USD50
買賣美股佣金 USD1 0 國際版0佣
香港版USD6.95
0 0 0,但ETF收取0.09% Spread Fee USD1.99 0 USD18 1%, 最低USD30
買賣美國期權佣金 USD1 0 香港版USD7.7 USD0.65 USD0.65 (S&P 500 USD0.51) N/A USD2.3 N/A N/A N/A
買賣美國公司債費用 0.1%面值, 最低USD1, 最高USD250/交易金額1% incorporated in purchase price (大概USD40) NA (國際版: incorporated in purchase price) 國債免佣
公司債USD1 per bond, 最低USD10, 最高USD250
國債免佣
公司債USD1 per bond, 最低USD10, 最高USD250
N/A NA NA NA NA
月費 USD10-每月總佣金
25歲或以下(USD3-每月總佣金)
戶口總值達USD100K免收
0 0 0 0 12個月Inactive fee = USD10 per month 0 0 USD5 (免收到2019年年尾) 半年HKD100
收取股息費 0 0 0 0 0 0 0 0 0 0.5%, 最低USD15
USD10K孖展利息 ~1.55%
(可以1.5%借歐元/日元)
8.5 9.25% 8.325% 8.7% No Info 4.8% NA NA NA
USD100K孖展利息 1.05% 7.25% 7.75% 6.825% 7.45% No Info 4.8% NA NA NA
安全性
美國SIPC保障1 No (美國母公司有保障但香港分公司沒有) Yes Yes Yes Yes No Unknown (母公司有保障,但未有證實香港分公司有保障) No Unknown Unknown
背景 美資S&P BBB+評級劵商,有上市 台資美國劵商 美資Moody's A2 / S&P AA-評級劵商 ,有上市,已被CS收購 美資Moody's A2評級劵商,有上市 (S&P 500 Component Stock) 美資Moody's Baa2 / S&P BBB 評級劵商,有上市 (S&P 500 Component Stock),母公司是Morgan Stanley 以色列劵商,2018年與中國民生金融簽訂戰略合作關係 中資香港劵商,剛在美國上市 美國FinTech公司
英資銀行 美資銀行
集團資產總值 USD 66B (2019Q2) Unknown USD 41B (2019Q2) USD 276B (2019Q2) USD 63B (2019 Q2) Unknown USD 2B (2019Q2) Unknown USD 2751B (2019Q2) USD 1988B (2019Q2)
集團淨資產 USD 7.6B (2019Q2) Unknown USD 8B (2019Q2) USD 21B (2019Q2) USD 7B (2019Q2) Unknown USD 0.3B (2019Q2) Unknown USD 193B (2019Q2) USD 198B (2019Q2)
Cyberattack保障2 No, 見IB HK Customer Agreement Point 5 Yes, 見"The Firstrade Online Protection Guarantee" Yes Yes Yes No No, 見服務條款第三點 Unknown Unknown Unknown
其他
最低資產要求 淨美股帳戶無要求,期權帳戶要求USD2K Non-US: USD25k USD500 USD200 HKD5K HKD10K
主動退稅服務 (30% withholding tax) 一般 一般
據說1042-S表錯誤率高
好評 一般 一般 Unknown
其他
9月曾發生被白帽Hacker Hackerone更改客戶
Email事件, Firstrade宣稱是安全測試, 但事前客戶並沒有收到通知
存USD 10K可享25次免佣 所有買賣只是基於Contract for Difference,而不是交易真實資產
能買賣Cryptocurrency
Apps獲好評

1 因美國國會通過證劵投資人保護法案而成立,保障每位投資人因受保劵商破產而產生的損失,最高賠償50萬美元,包括最高25萬美元的現金。類似香港的投資者賠償基金
2 劵商會賠償客戶所有因被Hack / Cyber Attack產生的損失

總括而言:
25歲以下/想買賣外國股票/借平錢首選Interactive Brokers (注意無SIPC和Cyber Attack Protection)
薄有資產者選Charles Schwab (免佣,但注意港版沒有美股期權買賣)
想入錢方便+有SIPC保障可選TD Ameritrade  (香港版佣金貴,可選擇郵寄申請國際版)
想完全離岸+有Visa Debit Card可選Firstrade (注意近期Hackerone事件)
E*Trade比較之下沒有較CS / TD / IB優勝
現有Futu用家建議轉會,從安全性,離岸性,收費或服務根本無一方面完勝其他劵商,極少本+懶得匯錢的學生用SoFi HK還比較好呢~
不建議選用E-Toro,因為只是買賣CFD,而不是交易真實資產。CFD是一種Derivative Product,平時當然沒有問題,但當Underlying Asset大跌呢?CFD的詳情我沒有太了解,但千萬別把Derivative Trading當作長線投資永遠永遠是正確的。

另外補充一下匯款方面,
從香港銀行匯出費用一般=銀行收取的匯款款用 (一般是HKD65) + 中間行費用 (一般是USD25,HSBC可以低至HKD50)
若用DBS的話,最近有優惠可免費匯出
Citi gold戶口可享全球免費匯入/匯出至其他Citibank account
匯入到本地銀行方面,一般收費=劵商匯出收費 + 中間行收費 (一般是USD25) + 本地銀行收費 (一般是HKD65)

開戶方面,Google隨便都能Search到開戶教學文章。唯一注意的是香港特區護照簽名頁=最後緊急聯絡人那頁

Wednesday, June 5, 2019

槓桿錢搵錢?試計出個人Optimum leverage ratio

最近在想槓桿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負債,然而這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事實上這代表沒有善用資產,看看上市公司,99.9%的debt ratio (liab/net asset)是大於0的。善用槓桿,可加大回報。當然,另一方面也會倍大損失,嚴重者甚或會陷入流動性資金不足致破產的危機。

最好的槓桿比率是多少呢?
研究上市公司的話一般threshold是debt ratio<100% (資產足以還債)。但對個人來說,因為借錢渠道和能力比公司少,debt ratio絕對應該比100%小。上網查查的話:
1)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Adam Kantrovich說做生意的話debt ratio>30%會影響借錢能力
2) 有網站說optimal debt ratio是15%-35%
3) 以政府辣招看,600萬以上樓要四成首期,出租是供過五成,所以可看作對較穩定的資產,debt ratio最好<100%-150% (個人認為首置的八九成按揭是將價就貨的考慮,故不以此作標準)

目前以個人計能槓桿的可能性有:
1) 物業貸款 - 無物業這項可以pass,目前亦未敢把大半資產當首期去買樓,始終未見有心水合價樓盤,無自住需求下不想將價就貨
2) 股票及債券孖展 - 目前ib可做到4%息,可納入考慮,但資產過少未到10萬免ib月費,要計過划算才能決定
3) 期權 - 最常見。可不需按金 (持有股票/美股有足夠資產可naked short) 及有到期日相對容易計算目前流動性是否足夠

從零開始理財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的重要性,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是,坊間常常混淆了"理財"和"投資"。一說起理財,要不就是問應該買哪隻股票,要不就是好同學和你說公司最新推出的保險值得買XD。這些其實都是投資 (不管是好還是壞的投資),而投資只是理財的一種而已。理財除了投資,其實更包含收支管理,稅務管理等等,一個人若然不做好整個理財規劃而就去投資,等同吃飯只吃肉一樣,最後必然營養不良。

如何從零開始理財? 以下是小矮人從經歷整理的步驟:

1. 清點現有資產及負債 - 要理財必先知道自己有多少財可理
(相等於整理自己的Balance Sheet)
  • 資產包括所有本地及外地銀行戶口的現金,外幣,房產,股票,債券等等
  • 負債包括按揭,學債,信用卡債務,所有分期消費等等

2. 估算及評估每月收入及支出
(即相等於整理自己的Income Statement)
  • 收入包括薪酬 (連花紅),股息等
  • 支出包括家用,稅務,還款,消費等
  • 可使用記帳App,或查看半年內的信用卡月結單了解自己支出的分佈和金額
  • 若然收支不平衡 (月光族),需想辦法控制支出/增加收入 (轉工/轉行/秘撈)
2.1. 評估保險保障是否充足/太多
  • 保險特別分出來說,因為香港人很多時候買保險都是看交情向做保險代理的朋友買而沒有考慮保障適不適合自己。
  • 例如說,一般保險經紀最喜歡sell儲蓄保/人壽,接著是危疾。最近因為可退稅的原因,也喜歡sell年金及自願醫保。但對於像小矮人一般25-35歲沒有供樓的人來說其實最重要的是醫療保險。但因為一般公司都有基本醫療保險,所以要買的只是為保障嚴重疾病的top up/有自付額的大額醫療保險。
  • 相關文章: 為甚麼不鼓勵大家買儲蓄保/年金
  • 另外,想比較不同保險靈參考一下以下網站:


3. 計劃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