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3, 2020

IB Margin - 如何計算自己的購買力

為了了解自己在美股若大跌時撈貨的購買力,今天又再研究了IB的Margin Requirement:

1. 不同資產的槓桿比率
之前有用Asset Value / Maintenance Margin Change試過IB各種資產的最高槓桿比率
最近卻又在IB的官網直接找到不同資產的Margin Ratio:
Stock - 基本上25%-50%
Fixed Income
- 國債 - < 10%
- 市政債 - 25% (investment grade), 50% (Speculative Grade), 75% (Junk Grade)
- 企業債 - 使用VaR計算
Options - 自己睇
Mutual Fund - 25%
最後加上Portfolio Margin的Adjustment
或者可以直接在Report > Margin Report Run報告看自己各持股的Margin Ratio
以上都是只作參考,自己試Asset Value / Maintenance Margin Change 應該會比較準確
另外IB可能會更新Margin Ratio,通常會有Email通知,但亦曾有人在Forum上反映IB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增加10% %Change的Margin Ratio Requirement

2. Liquidation Rule
當Excess Liquidity=0時,如果是股票,IB會Liquidate (Excess Liquidity Deficit * 4) 的金額
具體Liquidate次序不知道,但在TWS裏可以設定某一隻Security最後才Liquidate (Add Column > Set Liquidate Last)

3. 計算自己現在離Margin Call的Buffer
假設Maintenance Margin不變(即價格下跌不會令Maintenance Margin上升,因為相對應Margin Ratio可能增加),你離Margin Call的Buffer等於:
x% = Excess Liquidity / Gross Position Value = 你的資產跌x%就會被Call Margin

4. 購買力計算
IB雖然有顯示Buying Power,但如果你真的用完你的Buying Power你就沒有Buffer了,可能資產價格跌1%你也會被Call Margin,所以在有Buffer的情況下Buying Power我想應該這樣算:
[(Excess Liquidity)*(1-Buffer%) - (Borrowed Cash)*Buffer%] / (Margin Ratio + Buffer%)
如果我用25% Margin Ratio + 30% Buffer計算,得出的Buying Power只會是IB顯示的約17%。。。
如果我用25% Margin Ratio + 0% Buffer計算,得出的Buying Power也比IB顯示的少,我是真的搞不懂IB怎樣計算Buying Power,不過我想使用上面的算式算會比較保險,起碼得出來的數字比較接近用親身使用TWS試的數額。

有人可能會以Leverage=2作為安全標準,不過因為每人的Portfolio都不同我想實際上Leverage Ratio大於2也有可能是安全的,試想一下如果你的portfolio是80% VOO + 20% TLT,你的Maintenance Margin可只是10%,即使是Leverage=2也有很多Buffer。當然長期來說Leverage > 2是不健康的 (即負債>淨資產),但在大跌市時若想撈底投機+持續有穩定現金流的情況下或許是可以嘗試操作的?

Wednesday, February 19, 2020

常用投資工具網站+Apps


網站
Apps
  • My Stocks - 管理全球股票,可設定到價提醒
  • iBillionaire - 觀看大戶的持股
  • AndroMoney - 記帳Apps

BB級債劵違約風險

最近在連登看到上年既今日, 我選擇左租樓,冇買到~入面提到的機會成本問題就是我之前在買樓定租樓抵?租樓真係等於幫人供樓日日蝕?提到的觀點。
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理解樓主的意思,反而追著樓主說10%回報率有問題。樓主有提到買BB+債,不過他應該主要還是靠TA玩股和期權。反正今篇文的重點不在此,而是中間追post時見到很多人認為買樓風險遠比BB+企業債低,所以今篇文主要又看看買企業垃圾債的風險。

從Risk-based Capital看
其實在從零開始理財這篇文章已經有提到美國保險公司在計算Risk-based Capital時的Risk Factor。樓的Risk Factor是0.1,與CCC grade的債一樣。按提借貸的Risk Factor則是0.05,稍高於B級債的0.045
當然美國樓與香港樓風險不一樣,所以我又看了新加坡計算Risk-based Capital的Risk Factor,樓的Risk Factor是0.3,B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105,BB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05,B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2,CCC級債的違約風險Risk Factor是0.485。另外,債還會有Credit Spread Risk和Interest Rate Risk,但假如你Hold to maturity的話,違約風險才會是主要的側重點。
以上其實數字並不重要,誰知道那些數字怎樣來的?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監管機構對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高低評估:房產的風險沒有比債劵低 -- 即使是BB級別的垃圾債。


從評級機構的報告看

上面是2018 Annual Global Corporate Default And Rating Transition Study裏不同評級的違約率。以十年看的話,BB級債的違約率高達14.39%!!! 這麼高還說垃圾債劵沒有問題???我初初看到這個表也是這麼想,有14.39%損失所有本金 (-100%),而剩下85.61%大可能賺的卻只得約5%年回報,這個風險極不對稱???但別忘記美國企業債入場門檻只是USD 1K,所以你可以分散投資減低風險,這個是買樓很難做到的(正常需要過百萬首期)。我們換個方式看看,假設現在我們:
1. 投資20隻BB級債劵,持有到10年後到期
2. 違約會拿不到任何本金(這是比較保守的假設,一般違約不會total loss,一般可以拿回20%-40%的本金的,近期例子就有青海省那隻垃圾C級債XD)
3. 為方便計算,假設每隻違約債劵都在第五年違約,即是能拿5年的利息,但損失所有本金。
4. 每隻債劵一率有5%的Yield,全部不可贖回。

以Binomial Distribution計算,損失和收益會變成:

損失 概率 共收取利息(以本金算) IRR CAGR
0% 4% 50% 5% 4.1%
<=5% 20%49%-50% 4.5%-5% 3.7%-4.1%
<=10% 44%48%-50% 3.9%-5% 3.2%-4.1%
<=15% 68%46%-50% 3.4%-5% 2.8%-4.1%
<=20% 85%45%-50% 2.8%-5% 2.3%-4.1%
<=25% 94%44%-50% 2.1%-5% 1.7%-4.1%
<=30% 98%43%-50% 1.5%-5% 1.2%-4.1%
<=35% 99.5%41%-50% 0.8%-5% 0.6%-4.1%

平均算IRR有3.4% (CAGR=2.8%),99.5%也不會損失本金~

很多人一見到Junk Bond/垃圾債這個字會下意識的認為低於BBB-級的債劵風險很高,但事實上Junk Bond粗分也有BB,B,C級分別,個人認為分散(重點!)買BB級債的風險不會比高位買樓高。始終買債相對來說不太需要考慮進場的價錢,只需要考慮發債公司有沒有資不抵債的情況出現。如果發債公司不違約,你在進場時就已經知道持有到到期日內的回報。


戴頭盔先

  1. 不過就算平均計落BB級債級個風險還好,其實一切都要睇返個別公司同自己財務狀況。如果明明發債人持續出現負現金流,你卻甚麼數據都不看,單單認為有黨同政府就不怕的話,你分散多少去投資債劵也是枉然。
  2. 如果不會持有債劵到期,那麼在以上說的違約風險之上你還需要考慮利率風險和價格風險。所以債劵基金的風險比直債高,因為沒有到期日,要硬食利率風險和價格風險。
  3. 企業債和國債不同,不能發揮與股票對沖的作用。所以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債債價會和股票價格一起下跌。如果你沒有使用槓桿和計劃持有到期,那麼基本上沒有問題(雖然企業違約率會上升1%-2%,但因為分散投資,風險仍然可控)。但如果使用槓桿就會有流動性風險,請先計算自己在債價大跌的情況下會不會被斬倉。


延伸閱讀:
債券違約率高影響有多大?不同信用評等的公司債違約率統計-歷史資料
債券信用風險評估法